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发布时间:
2015-12-04
作者:
来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据此倒推中国经济须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仔细分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表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结构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必须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我国建筑业虽然受房地产投资增长乏力所累,2014年增速创16年新低,但仍完成总产值17.67万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63.61万亿元的28%左右。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筑产业现代化”绝不容有失。
目前,我国建筑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全生命周期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7%左右,建筑垃圾约占社会垃圾总量的45%左右。产业发展如果能够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将为经济中高速增长释放出巨大潜力和空间
。一、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极其悬殊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2014年初提出的新概念,涵盖了以往“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将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融入进来,使这一概念更加科学、全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基本是从二战后兴起的,我国也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引入了建筑工业化,二者同样都是出于战后恢复的大规模建设需求。然而目前,欧美建筑工业化达75%,瑞典更是高达80%,日本也能达到70%,而中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仅为3%~5%,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超过10倍。中国建筑工业化缺乏科学规划和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的顶层设计是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历史,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曾两起两落。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工业化热潮以195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为标志,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效率,侧重工业建筑,因“十年动乱”而停滞。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工业化出现第二次发展,1978年原国家建委明确提出建筑工业化概念,并提出“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及墙体材料改革为重点”。随后我国诞生了一批新型工厂,各种新型建筑体系发展迅速,尤其大板建筑,实现了生产工艺的机械化、半自动化。然而上世纪90年代住宅商品化后,市场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而我国建筑工业化缺乏整体设计、缺乏整合能力,无法满足新需求,同时建材整体质量和设计水平的不足也逐渐凸显,建筑工业化再次停滞乃至倒退。我国前两轮建筑工业化仅仅依靠政府政策和企业热情而盲目发展,带来了负面结果。
进入转型期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化再次快速发展。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建筑工业化”,为此,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建筑工业化都制订了明确指标要求及相应激励政策,开发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亦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全国兴起了一场建筑工业化的新热潮。然而新一轮建筑工业化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简单把“工业化”理解为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忽略了设备管线及内装工业化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把主体结构工业化等同于混凝土预制化(PC技术)。反观发达国家:瑞典全国80%以上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通用体系;美国住宅建设注重个性化、多样化,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及其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几乎100%;日本实现主体结构工业化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PC框架、PC剪力墙、钢结构等,设备管线及内装全面实现部品化、装配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建筑构件与部品为核心的工业化大规模通用建筑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首先用工业化的技术保证建筑结构正常使用百年以上,而内部功能和使用布局则可根据需求进行部品部件的重新装配,既可以满足建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真正达到建筑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使用。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项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同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尤其要注重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这一核心环节的推进及其与其他环节的衔接,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恰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产业化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我国传统建筑产业链是直线型的,从策划、规划,到设计、施工,再到生产采购(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而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模式下,在传统产业链中置于后端的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生产环节,恰恰需要提到产业链的前端去考虑生产需求,形成环绕型产业链,形成设计、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生产、现场安装施工三个环节精密配合的产业配套。
从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目前的发展来看,政府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开发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有热情,技术研发有成果,而且有些技术水平已经很先进了,但建筑产业现代化并未取得突飞猛进,瓶颈就是成果转换、市场化应用不通畅。消除瓶颈需要建立资源共享通道、打造强有力的整合平台,真正达到精细化、标准化设计和建造阶段的统一。设计企业是产业链变直线型为环绕型的转换器,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全产业链中唯一能够集成的重要枢纽,而且在集成的过程中没有利益诉求,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发展、优良产品的应用,保障工业化建筑产品的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建筑产业现代化本就是需要设计引领的事业,建筑产业现代化要实现“设计标准系列化、部品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而设计是前提,是集成的起点,也明确了最终技术集成和产业整合的目标。
三、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设计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价值体现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经股份制改革而来,有着63年的辉煌历史,在建筑、市政和城市建设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是国内唯一专业最全、最具综合服务优势的设计企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端技术及市场优势,具有不可撼动的行业领军地位,始终是国家战略的主要实现者、国家重点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国家文化强国的主要践行者、国家级重要事件的技术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作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唯一归口管理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一直是国家在行业的规划与标准研究领域的重要倚靠力量,是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集成的重要基础是模式化与标准化,因此必须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加强标准化研究与标准的制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协调机制。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编制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准体系顶层设计。集团还发挥政府智囊作用,全程参与起草了《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主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两个产业化领域技术基本法,以及《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等一批住宅产业化基础标准,为国家和行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作为建筑设计的国家队,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是全国建筑原创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品最多的设计单位,一直是住宅科技进步与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集团经过60余年的研究与积淀,对住宅产业化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支撑内装(SI)建筑体系、模块(M)建筑体系、钢结构建筑体系、预制精装(IF)建筑体系、承重保温一体化砌块结构(IE)建筑体系等各类建筑体系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研发与实践,并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技术体系。其中,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已实现全体系覆盖、装配技术全预制率覆盖,并在百年住宅建设项目中实现62.8%的最高单体预制率;支撑内装(SI)建筑体系成功运用于中国百年住宅示范项目建设;模块建筑体系可实现80%以上的主体结构组装和90%以上的部品安装,工期缩短1/2以上,建筑垃圾减少85%。当然,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设计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不只是技术研发,更是技术集成、是产业整合。
基于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产业化实践经验,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以实际行动开启了打造产业整合平台的探索之旅——
集团所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中国百年住宅示范项目”建设中,实践了主体产业化与内装产业化结合的全面产业化理念并承担了内装施工总承包,采用创新技术八项,创造性地完成了建筑师负责的“交钥匙工程”,体现了建筑师负责制对产业化建造方式的重大价值,并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探索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整合产业资源。同时,标准院充分发挥多年来标准设计研究的优势,和近年来开展建筑产品认证业务积累的资源优势,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建筑领域,成功打造了从工程立项、技术策划、构件厂咨询与设计、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构件加工详图深化设计、精装修内装设计的全过程服务能力;在钢结构建筑领域,将设备管线、部品部件提到产业链前端,与建筑设计、围护系统、内装系统、结构系统进行协同设计,推动我国钢结构的主体结构工业化进入了2.0时代。
集团所属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多年坚持贯彻实施大客户战略,与万科、绿地等上海TOP10的地产企业长期合作,从金色里程、金色城市、海上传奇、绿地新都会等项目一路走来,预制装配式住宅占上海市场近一半份额。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长期合作的信任,上海中森通过承接企业科研课题,为企业建立标准化的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科研数据库,从产业链上游的需求端着手,打造黏性,成为具有强大聚合力的产业资源整合者,同时通过O2O模式打造产业资源整合平台,即:住宅产业化技术集成实验基地——住宅梦工厂和住宅技术集成动态展示网上平台。
集团所属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牵头的科技部“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三年来,已小有成效,建成了4个住宅产品足尺模拟开放实验室,其中包括世界最高、检测技术最先进、国内首座采用住宅等比例模拟实验技术的高层建筑设备系统性能测试实验塔,和国内唯一的住宅足尺寸全天候环境模拟实验室,建成了一个覆盖“标准化产品设计、工业化主体建造、工厂化部品配套、标准化内装接口、数字化运营管理”的试验示范基地。同时,BIM大数据平台已完成开发即将发布、中国院建筑体系(CSP)开放式研发推广平台已初见雏形,旨在通过设计平台集成业主需求、技术研发、客户要求、设备管线及部品部件产品提供,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BIM)实现各方诉求集成,实现方案策划、设计、施工、产品交易、后期运维一站式解决,使各方技术创新得以集成、应用和推广。
从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技术体系的顶层设计,到标准化设计、设备管线和部品部件的选用及其研发的市场需求指导,再到产业资源集成的整合平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集成,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设计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价值体现的探索之路正越走越宽、渐行渐深。全社会应充分重视设计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技术集成与产业整合的作用和功能,所有设计企业充分发挥设计的巨大产业化价值,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事业发展,为如期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相关文件
相关新闻
2024-07-01
2024-06-17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公司要闻
2024-06-17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26
2024-04-16